新闻快讯
新闻动态
【香港 文汇报】范曾: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
发布者:范曾艺术馆发布时间:2016-01-01

http://pdf.wenweipo.com/2016/01/01/a09-0101.pdf

 

只有民族的 才是世界的


放大圖片 /r/n

■范曾稱願做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之橋樑。 本報北京傳真

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、是民族的血脈,亦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基礎,而隨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,中華文化「走出去」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舉措之一。對此,范曾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引古論今稱,孕育了東方文明的中國文化必將以上古哲學自然古典為底蘊、以詩詞歌賦語言之美為特色、以意合神侔混沌朦朧為境界、以包容豁達靈智思維為姿態,融入世界、豐富人類文明。在明萬曆年間「西學東漸」浪潮中,范曾的祖先曾是堅守東方文明的詩人衛士;在中國文化以軟實力之姿走出國門的今天,他更是願盡匹夫之力、成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橋樑紐帶。他堅信,只有民族的,才是世界的。 ■香港文匯報記者 秦占國、朱燁 北京報道

「中國毫無疑問是世界文明古國,而她的古老不僅限於時間,更關乎她所流傳下來的思想精神對人類文化史的豐富作用,」 他說,「如果講,中國從上古時期即對東方文化具有深遠影響,今天我們更加面臨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無旁貸之責。」記者看到,已78歲高齡的范老先生仍雙目炯炯、鬢髮一絲不苟,談笑間恬淡沖融,卻又不失激越豪邁之情。對中國文化如何能在守成基礎上騰飛的問題,他則認為,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了很好的榜樣,「用中國人思維的靈智之果行錦繡文章,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中,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承擔責任的大國態度。」

堅守理想 提高「三養」

對習近平指出的「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,不斷提高學養、涵養、修養」,范曾發表觀點稱,學養必須靠大量讀書,吸收古今中外優秀典籍中的精華方可;而涵養則關乎在學養之上塑造的、更加內在的品格;修養更是需要靜心養性、放下浮名之擾。然「三養」講之容易,做實難。「這絕非一朝一夕可達到的,」他稱,「習主席年輕時飽經人間苦難,可他從來沒有放棄中國文化,甚至在最艱苦的時候,為了讀書可以步行幾十里去借書來讀,所以習主席講話中總是旁徵博引、經史子集。」為讓更多人欣賞到中國語言的詩性之美、感受到習近平主席用典的深意,范曾還特地將《習近平用典》一書中的典故均用四字短語進行了再創造,「辭約而旨豐,事近而喻遠」。

弘揚傳統 融合創新

新時代中華民族文化能否以軟實力之姿走向國際,是否能以「苟日新、日日新、又日新」的創新融合勢態感染世界,他以為,每個文化部門都應該盡其所能,每個文藝工作者都應克盡己任。而他的夢想,即是扮演好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,為弘揚中華文化貢獻餘生。

今年6月30日,范曾受意大利總統府邀請,赴羅馬參加了為期3個月的個人畫展發佈會,並從總統馬塔雷手中接過了「意大利共和國大將軍勳章」。他稱,能夠讓西方人讀懂中國故事、理解中華藝術、認可中國文化,是一件「美妙的事情」。意大利總統文化顧問Louis Godart評價其展出的米開朗基羅像道,「完全以中國畫畫風展現出歐洲人的面孔,特別是鑽石般的眼睛處理得更是得當,相信一定會讓所有參觀者大開眼界。」

其實早在5年前,范曾已經獲得過由法國總統薩科齊親自頒發的「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」,以彰其在中法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貢獻。他表示,自己從未追逐過西方的藝術形式,也並非靠模仿西方經典之作拿到勳章,而是堅持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、佐以西方藝術精華,「我始終堅信,民族的才是世界的。」

哲學思維 貼近自然

說起民族,他指出,一個民族生存的最根本基礎在於如何思維,而思維方法追溯至終極還是哲學問題。「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伯特蘭. 羅素曾說,未來人類最困惑的時候,會把希望寄託在中國身上;英國的大歷史學家湯恩比也說過,倘轉世必須變成人,他願意變成中國人,」他說,「這讓我非常感動,也很自豪,更要深思,為何西方的大哲都能夠面向東方、推崇中國哲學思維?」 他稱,中國哲學最早可上溯至近4,000年前的《連山》、3,600年前的《歸藏》,然後才到周代《易經》。在漫長的歲月中,從《連山》的「陰陽二元說」到老子的「有無相生說」再到傳孔子《十翼》的「天垂象,聖人象之,河出圖,洛出書,聖人則之」,中國思維越來越貼近自然本面。他提到,羅素的學生、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曾說,科學的進步已經使哲學家無事可做,但回頭看中國,哲學家卻從未感到過無事可做,甚至從未對此產生過困惑。「中國哲學的主要依據是經驗、感悟、歸納;而西方哲學更重視實驗、邏輯和演繹,」他評價稱,「兩大哲學體系雖各有優點,但西方的哲學方法未來是否會像中國哲學那樣,經得住歷久不衰的考驗,尚不敢言。」

 

籲文藝界:靜心做藝術莫鑽錢眼裡

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   [2016-01-01]

2015年中國內地第一輪秋拍數據顯示,市場對古書畫、當代書畫和新水墨的關注度在降低、價格也均有下跌,雖近現代書畫人氣較旺,整體藝術市場行情還是呈現下滑趨勢。對此,范曾認為是好事,「行情下跌使得很多名不副實、不夠格的書畫家被市場規律淘汰,也使得很多希望靠此賺錢、不靜心做藝術的偽書畫家,遠離藝術市場。」

他認為,一個藝術家能夠在自己的藝術作品裡真正形其哀樂,必須拋掉很多形骸以外的東西,「如果你無所感動,那麼畫什麼都是冷漠的。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,一俯仰之間,不亦越乎萬里之外。」

偉大藝術品 不與錢掛

「過分虛高的,自然要消亡,偉大的藝術品絕對不以市場價格為唯一標準,」他表示,太為市場操心,就無法為藝術操心,不朽的藝術家與感動人心的故事,向來不與金錢掛。「如果一個文藝家鑽在錢眼兒裡,心胸將永遠不夠開闊,」他說,「真正的 『大家』 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能創造出優秀的文化,現在的文藝工作者應該靜心思考,莫要急功近利。雲絲霧影、溪流瀑布都是無可言說的天地大美,莫要急拿起畫筆,不如先用心體悟,與天地大美意合神侔。」

 

建言青年:磨練基本功累積成風格

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   [2016-01-01]

目前仍在任教的范曾,在培育學生上也有獨特而嚴格的要求。他的學生必須在正式開課前半小時到校,端坐於座位之上,若有遲到者,定不能入內;他的學生必須有系統的讀書計劃,要在讀經典的同時做筆記、寫批注,反覆溫故而知新;他的學生需要集中全副精力心無旁騖地作畫寫字;他的學生還需要堅守民族文化傳統,懷國家大義、借西方精華、攜錦繡藝術,將中國文化帶向世界舞台。

分秒必爭 提升思想

他從不認同藝術界一度流行的「思維重於技術」之言論,「年輕畫者必須不厭其煩地進行基本功訓練,可能十分枯索無味,但此過程十分必要,非僅靠思維能夠填補。」 從明朝至今,450年間范家共有13代詩人,均有詩集流傳,但即使是這樣的家學背景,現今被稱為「國學泰斗」、「書畫巨匠」的范曾仍然雞鳴而起、分秒必爭,勤奮之處讓多少人自愧弗如。「每日清晨5點起床,讀古典名著2小時後用早餐,整個上午都用於作畫,每周至少有2天晚上要與同學們一起寫詩,」他稱,「我珍惜每分鐘,因讀書作畫佔時較多,故也不多與社會接觸,所以才能做到《湯銘》:苟日新、日日新、又日新。」

此外,他認為,年輕藝術人千萬不要給自己先設定風格、再追逐之,「首先要讀一本本經典,再深思熟慮後,筆下自然會有,只有經過文化底蘊沉澱、成年累月基本功訓練後,不自覺形成的風格才是最好的。」 他又說,已形成的風格也非一成不變,隨個人閱歷變化、思想境界提升,風格還將發生改變,「有心栽花花不開、無心插柳柳成蔭,沒有人能揣測它什麼時候來,我找到藝術風格,也已過不惑之年」。

 

中文重表意崇尚朦朧美

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   [2016-01-01]

范曾認為,中國語言最大的特點,是其語言本身的駢儷之美與四聲之美,實屬世界獨有。提起語言的獨特美感,他略略有些激動,向記者的方向傾斜了身子,信手拈來駢文名篇、唐代王勃的《滕王閣序》做例。「南昌故郡,洪都新府;星分翼軫,地接衡廬,」他說,「開頭便是工整嚴謹的對仗,以 『南昌』對『洪都』,以『故郡』對『新府』,全文將『駢四乞儷六』與四聲的平仄押韻運用得巧妙至極,讀來欲罷不能,美不勝收。」

駢儷之美 源於天地

在其擔任聯合國多元文化特別顧問時,他曾了解到世界目前有6,000多種語言,其中99%都重在「表音」,而中國語言卻是「表意」。范曾引用之前與法蘭西學士院院長「語言之美」的對話稱,與西方語言不同,中國的駢儷文來源於天地大美,是哲學的陰陽二元說,亦是本然自在的--對稱與對稱破缺;與西方語言的清晰性不同,中國語言追逐的是宇宙本體的混沌之美。他指出,不完全對稱,是太極圖最奇妙的思維聖果,而最妙不可言的是,中國人以絕頂的聰慧,使語言在這圖像的籠罩下走上了一條卓絕的美妙境域。他續指,以詩詞為例,「大道」中依然藏對稱的缺漏,這種朦朧性直接聯通到宇宙本體,具有暗示性和啟迪性,「也因此,中國的詩人、藝術家和哲人,很難完全劃清界限。」

網絡語言 欠缺溫度

在與法蘭西學士院院長德布羅依對話時,雙方都表達了對年輕一代的憂慮。范曾對記者表示,法國與中國年輕人一樣,越來越推崇網絡語言,願讀古典名著者罕之。對此,他毫不掩飾自己的擔憂,「我不反對網絡,但若長此以往,網絡代替了人類的靈智,對人類進步而言,將是很危險的因素。」已經耄耋之年的范曾背誦起自己從小到大熟記的古籍名句、詩詞典故,仍是出口成章、流暢無礙。范曾先生稱,一直以來自己都堅持最原始的辦法看書、背書,古今中外的書籍但凡經典都嗜之若渴,「這些學問經過幾十年的沉澱,在內心深處經過了化學物理的生理學變化,是實實在在、有溫度的東西。而網絡帶來的快餐文化,年輕人被其惰化,久而久之再開口,必然支離無邏輯、且不生動不優美。」他誠心建言道,人類要發展、有更美好的未來,除去古典主義的精華和宇宙本體無私的給予外,沒有其他來源。

 

倡回歸古典以「無知」為美

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   [2016-01-01]

范曾,字十翼,別署抱沖齋主,1938年生於江蘇南通,中國書畫大師、著名國學家、詩人,提倡「回歸古典、回歸自然」,開創「新古典主義」藝術先河。現為北京大學講席教授、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,英國格拉斯哥大學、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名譽文學博士等。

他是北宋政治家、文學家范仲淹的後人,追溯至明萬曆年間范氏家族共有13代詩人、近萬首詩詞流傳;他被譽為國學大師、書畫巨匠、當代大儒,卻仍以「無知」為美;他的畫作價逾千萬、被故宮博物館永久收藏,亦被法國吉美博物館及羅丹博物館收藏,卻從不張揚恣意。他飽經蜚短流長仍屹立不倒,頗受爭議之苦卻愈見逸氣飛揚。季羨林認為除畫家之外,他還是一個國學家、思想家;楊振寧讚許他為當代大師、當代大書法家、當代大畫家;法國總統薩科齊授予他「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」; 意大利總統塞爾焦.馬塔雷亦授予其「意大利共和國大將軍勳章」。

在諸多名譽光環下,他的願望卻只是成為一個愛思考、愛中國和西方古典文明的、不斷進取的畫家,在中國文化作為軟實力走出去的過程中擔以橋樑身份,在中國青年藝術家成長過程中委以點撥之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