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研园地
范氏诗文世家简介
发布者:范曾艺术馆发布时间:2016-09-19

  南通范氏,据《范氏宗谱》、《范氏支谱》、《范氏家乘》等古籍文献记载,本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后。范氏祖居苏州,然而,北宋覆亡之际,范氏家族不得不南迁至江西抚州临川县。此后,再经南宋覆亡之乱及蒙古铁骑之南下,范家各支脉遂风流云散,一支远戍沈阳,另一支由盛甫公带领,举家迁居江苏南通,成为通州范氏之祖。其后数代均居南通,虽偶有为官宦游于外地,但宗族血脉仍留于通州,瓜瓞绵延,人才辈出,成为南通名门世家。这个诗文世家的核心影响区域为南通,历史上历代传承人的活动范围包括了北京、江苏(以南京为中心)、天津、河北(直隶)、江西、湖南、山东等地。

  一、世家历史

  中国古典诗词的概念包括了上古《诗经》时代以来至新文化运动新诗以前的所有诗词创作。中国古典诗歌在上古时期即有很高成就;在春秋时代集结为《诗经》;凡楚辞、汉代古诗、六朝诗等。在隋唐“近体”即格律诗产生之前的诗歌,皆可称为“古诗”;近体以律诗、绝句、排律等为主;唐五代以后词开始出现,则广义的古典诗词还包括词、曲等体裁。隋唐以后诗成为科举的内容,文人士大夫无不能诗,诗歌创作成为士人必具的文化技能,全面渗透到这个阶层的精神生活中。

  本项目所指的世家诗文即拥有这种知识传承的家族。

  范氏诗文世家的开山鼻祖是范应龙,明代诗人,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有记载第一人。在范应龙以前,必然也有擅长写诗者,但他们的作品都消失于历史的烟尘中,无以考查。范应龙秉承儒家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的处世原则,积极投身社会,力求有所奉献;一旦理想无法实现,则立即退隐山林,清流自守,与污浊之气一刀两断,以此来保全自身人格的完整。他“少有文名,为学者所宗,诸生门下者可二百许。”在通州地区,产生了范氏诗文世家的最初影响。

  范氏诗文世家第二代范凤翼26岁中进士,任直隶(今河北省)永平府滦州知州。早年曾力推清流贤才,被称为“东林眉目”,却受到阉党排挤,被“削籍为民”,并“追夺诰命”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范凤翼离开了朝廷,回到家里,修了一个“退园”。他的清风亮节被后人传颂,也被同时代的人所称颂。尤令后人称道的是,范凤翼此番归隐,自筑“退园”以明志,从此啸傲山林,吟诗作画,凡30余年不复出山。其间,朝中正直之士屡次举荐,故旧门生数番登门,皇帝也八次下诏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委任他更高的官阶更要害的岗位,希望这位德高望重的名臣重回朝班,而范凤翼却不为所动。范凤翼的文学创作活动还体现在他与当世名公的交游以及通州、金陵地区的诗社组织上,因此成为东南坛坫的风雅主持。范凤翼是范氏家族第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诗人。

  范氏诗文世家第三代是范国禄。他文才过人,号称“江东第一才子”,与之来往的人物有写《桃花扇》的孔尚任、写《池北偶谈》的王士祯等。范国禄 “以诗闻于当朝”,在清初享有很高的文名。清代康乾时期大兴“文字狱”,一时间,士大夫皆噤若寒蝉、文运凋敝。康熙十一年,“文字狱”的高潮尚未到来,但范家已然感受到早冬的寒意。范国禄因受命纂修《通州志》得罪权臣,以至无法在原籍立足,不得不浪迹四方,十年不得返乡。在其写给友人的书信中,他一再痛陈满心的酸楚:“以文字之祸,竟至破家,仅仅从二三故人糊口于外。”(见《与李维饶书》)“遭文字之祸,流浪十年,归返故园,家业尽废。”(见《与侯方伯胡公书》。)“自文字得罪以来,忧谗畏祸,糊口四方,十年然后归里,家业尽废,一事无成。”由他的诗中可了解到他所处的时代和文字狱对他的影响。但范国禄能够不坠家声,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,成为继范凤翼之后又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诗人。

  此之后,历经范遇、范梦熊、范兆虞、范崇简、范持信五代,适逢康熙晚期与乾隆年间的“文字狱”高峰期,这对诗文世家来说,不啻是灭顶之灾。这一时期,范氏家族的诗文作品顿呈锐减之势,除范遇有一本《一陶园诗》、范崇简有一册《懒牛诗抄》之外,其余三代并未结集成书。范氏这几位先辈,皆少负文名,能诗善文。他们之所以不肯结集出书,其主因不外是汲取范国禄先生的教训,不愿以诗文贾祸而已。由此,今人不难体味当年一字不慎便招杀身之祸的残酷现实。然而值得庆幸的是,范氏家族这三位未曾编订诗集的先辈,并未湮沦其诗名。在康乾文祸席卷过后,他们的诗作被后人精心捡拾起来,合编为丛稿,虽然已是十存一二,但不乏精品佳句。其中,尤以生于乾隆文祸猖獗之期的范持信所仅存的两首七言绝句,堪称珍贵,其一:“七十老翁何所求,要将一死抵封侯。人间风云飘零尽,赢得先庐作一丘。”其二:“偃卧归来夜不惊,呻吟愁汝到天明。分明一死城垂破,又听街头卖饼声。”该诗作于同治元年,当时太平军进攻南通,城将破时,家人力劝范持信离家暂避,当时他已是七十三岁的老翁了,但他从容不迫,口占二绝,以诗言志,誓与儿孙辈同生共死。以七旬高龄而出口成章,可见其功力之深才华之高。试想,倘若不是生逢乱世,其诗文事业定然璀璨可观。然幸存此寥寥数语,使得数百年诗文世家之风雅家风得以续其命脉于一线。

  范氏诗文世家第九代范如松是非常有学问的人,不仅诗文彪炳于史,实为范氏诗文世家关键性人物,上承八代诗人之高风,下启范氏诗文鼎盛之局面,因为他教子有方,伯子、仲林、秋门三子皆以诗文闻于晚清,有“通州三范”之称。当儿子要外出做地方官时,他作《作吏十规》告诫儿子,“地方善政不能举,逢迎上官则恐后,最可耻”,“为民父母者,第一戒贪,贪则心昧,最可耻”,“作官须知进退,若老马恋栈,阿时殃民,以至身败名裂,辱及君亲,最可耻也”。由此也可以看出范氏家族一贯对孩子的教育之风。

  范氏诗文世家第十代范当世伯子先生生于忧患之期,长于动乱之世,以超逸之才华,书万古之孤愤。其平生所作,不啻是一部晚清中国现实生活的浩大史诗。虽然他终生为布衣,却以高洁的人格深厚的学养超逸的才华奇谲的诗篇,为政要所推重,为士林所钦仰,为乡里所尊崇,成为范氏诗文世家的一座高峰。他的诗反映时代最透彻、描摹现实最深刻者。在他的诗文中,你可以读到甲午之耻,读到戊戌之变,读到义和团风起云涌,读到八国联军劫掠京城……那段时间,伯子先生曾一度入主李鸿章相府之西席,耳闻目睹中国时局之巨变,所思所感,皆发而为诗,记之为文。于是,我们得以读到一介书生亲历亲闻的历史活剧。这些文字构成了同光时期独特的诗史,范伯子也成为同光诗坛的杰出代表。

  范氏诗文世家第十一代代表人物是范罕和范况兄弟。他们都是很有名的诗人。范罕,早年留学日本,辛亥革命后他们回国,有一种对祖国的强大信心,著有《蜗牛舍诗》,颇能克绍箕裘。陈散原评其诗云:“与乃翁固自大同而小异。”汪东则称其诗云:“劲气直达,肆而不野,未尝拘唐宋门户,而骎骎与古争驱。”他的弟弟范况也擅长写诗,著有《中国诗学通论》,亦有声于时。

  范氏诗文世家第十二代范子愚出身诗学世家,做诗是他的最大爱好,是一个“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”的人。他诗写得相当好,甚至于把诗当成生命。文化大革命中,家里烧掉了很多东西,但是他的诗稿却收起来了,才有了之后的《子愚诗抄》。

  范氏诗文世家第十三代为当代著名学者、诗人、书画家范曾,他承继了诗文世家的血脉,从小身受浸染,沐浴诗教。自弱冠即随先严学诗,10岁而诵《离骚》,12岁背《万古愁曲》。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,不仅为范曾打下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,更重要的是为他熔炼出一腔激越奔放的“诗情”、一双视角独特的“诗眼”、一支灵动曼妙的“诗笔”和一种包容万象、极尽精微的“诗思”。虽然在范曾生长的年代,古典诗歌已经淡出了主流文学的创作畛域,但是这种独特的艺术思维,却为范曾日后多方面的艺术发展,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。

  总之,迨于近代,范氏家族已崛起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文化型大家族,形成一道奇特的家族文化景观。范氏后裔在各自的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,除各自的天赋、意志、毅力、机遇、家学传承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外,家族文化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基因,也是孕育这个诗书世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。

  二、研究价值

  1、“南通范氏诗文”经过漫长的演化、补充和丰富,形成了该家族特有的家风、诗风、文风,积累深厚文化意蕴和历史内涵, 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的兴衰,更可以看到整个中华民族艰难跋涉、奋发前行的缩影。一部《南通范氏诗文世家》作品,不仅具备诗歌散文的审美价值,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以诗鉴史的认识价值和史料价值,造就了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。

  2、对于当今进一步认识“世家”的基本特征与文化价值,重新评估“家学”、“师承”的重要性,乃至弥补目前教育体制与学术传承的某些不足,皆有深刻的启发性。“南通范氏诗文世家”,固然有对昨天的认识价值,但对于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。

  3、“南通范氏诗文世家” 通过诗文传承,成就了地方文化的完整,并以其巨大的容量、丰富的内容,成为地方文献、乃至国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后世学者研究人文风俗流变因袭的难得资料宝库。

  三、研究近况

  1、编辑出版了《南通范氏诗文世家》。作为诗文世家,范氏历代诗人的成果当主要体现为诗歌作品,即以文字、声音为载体的无形文化遗产。另外,如南通范氏13代诗文的手稿、诗文集、书法作品、绘画作品等载体亦划入。在清末,范伯子曾作过初步整理。经过当代传人范曾先生所主持的大规模整理,在2004年7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《南通范氏诗文世家》一书。全书共21册26卷,540万字。以明代范应龙为起点,该书选录了南通范氏13代21位作者的诗文作品,即:从范曾上溯第十二世祖范应龙,十一世祖范凤翼等,直至范曾。为体现《南通范氏诗文世家》的家族特点,编者还把南通范氏家族在各个时期的姻亲所作诗文,择其要者,选录入编,如范伯子先生之继室姚倚云、亲家公陈三立、女婿陈衡恪及范曾先生的外祖父缪篆等的作品。客观地说,范氏家风的形成,是与这些姻亲们的参与和影响分不开的。

  与该书有关的各种原作者手稿、手抄稿、信札、诗文集等目前也都存在,部分留存于范氏传人手中,也有部分藏于国内各图书馆。

  2、建立了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。 陈列馆共展出明代以来范氏历代诗人的手稿、信札、书籍、书画作品以及范氏家族的影像等展品近200件,展览共分“诗文世家瓜瓞绵延”“时代沧桑家族留影”“摛藻风骚千秋流芳”“丰瞻著述国之瑰宝”“宏门正学雨露润物”“回归古典回归自然”六个部分,展品中既有范国禄诗稿、李鸿章致范伯子信札、陈三立致范伯子信札、姚倚云致张謇信札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献,也有当代艺术家为陈列馆创作的一批雕塑和书画作品,如范曾先生的《范仲淹与渔父》、著名雕塑家吴为山的《范伯子像》、纪峰的《范仲淹像》,及国内20余位著名书法家书写的范氏历代诗文等作品。

  3、成立了南通大学范氏诗文研究所。该所成立于2007年11月,由南通大学副校长、全国著名的楚辞研究专家周建忠教授任所长,现有专职研究人员5人,其中教授、博士生导师2人,副教授、博士3人。研究所主要开展对范氏诗文世家的研究工作,以《范氏诗文世家研究》为研究载体,拟订《南通大学范氏诗文研究课题招标方案》,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,全面开展范氏诗文研究。